皮革(Leather)是指經過鞣製(Tanning)處理的動物皮膚,主要用於服裝、鞋類、包袋、傢俱與工藝製品。鞣製的過程可以防止動物皮膚腐敗,使其具有柔韌性、耐用性與可塑性。
若皮革仍保留毛髮,則稱為皮毛(Fur),其中專用於服裝的皮毛又稱為皮草(Fur Clothing)。
什麼是鞣製?
鞣製是將生皮轉化為穩定且耐久的蛋白纖維結構的過程,這一過程可防止皮革腐爛並賦予其柔軟度與強度。鞣製方式可分為多種,如植物鞣、鉻鞣、礬鞣等,這些方法會影響皮革的最終質感與用途。
天然皮革與人造皮革的區別
隨著科技發展,20世紀以來,聚氨酯(PU)、聚氯乙烯(PVC)等合成高分子材料被廣泛用來模仿皮革的外觀與質感,這類材料稱為人造革(Synthetic Leather)。為了與人造革區分,來自動物的皮革通常被稱為真皮(Genuine Leather)。
天然皮革與人造皮革的主要區別如下:
特性 | 天然皮革(真皮) | 人造皮革(合成革) |
透氣性 | 佳,具有天然毛孔 | 一般不透氣 |
耐久性 | 使用適當保養可長久使用 | 壽命較短,易老化、剝落 |
柔軟度 | 隨時間使用變得更柔軟 | 硬挺,缺乏天然延展性 |
氣味 | 具有天然皮革氣味 | 可能帶有塑膠氣味 |
修復性 | 可透過保養與修復延長壽命 | 損壞後難以修補 |
由於人造革較便宜且易於大規模生產,因此常用於大眾市場的鞋類與配件,而高級製品仍多採用天然皮革。
皮革的來源
皮革原料主要來自飼養或狩獵的動物,其選擇受到地理環境與當地畜牧業的影響。最常見的皮革來源包括:
哺乳動物皮革:
牛皮(Cattle Hide) – 最常見的皮革來源,具有良好的耐用性與延展性。
水牛皮(Buffalo Hide) – 質地較厚,紋理粗獷,耐磨性極佳。
豬皮(Pigskin) – 毛孔明顯,透氣性良好,常用於內襯與鞋類。
羊皮(Sheepskin) – 柔軟細膩,常用於服裝與手套。
山羊皮(Goatskin) – 結構緊實,耐用且柔軟,適用於高級皮件。
鹿皮(Deerskin) – 極為柔軟且透氣性佳,常用於手套與高級皮革服飾。
袋鼠皮(Kangaroo Leather) – 纖維結構緊密,輕盈且強韌,廣泛應用於運動鞋與馬具。
爬行動物皮革:
蛇皮(Snake Leather) – 紋理細膩,帶有獨特的鱗片光澤,多用於精品皮具。
鱷魚皮、短吻鱷皮(Crocodile & Alligator Leather) – 紋理立體,極具奢華感,適用於高端皮包與鞋類。
蜥蜴皮(Lizard Leather) – 細緻的紋理與堅韌度高,適用於精品配件。
鳥類皮革:
鴕鳥皮(Ostrich Leather) – 以顆粒狀毛囊紋理聞名,極具柔軟度與彈性,透氣性佳,常用於奢侈品皮件。
魚類皮革:
魚皮(Fish Leather) – 例如鯊魚皮、鰻魚皮等,纖維緊密且耐磨,部分品種具有防水特性。
這些動物皮革可經過不同的鞣製與加工方式,製作成各種用途的皮製品。
生皮(Rawhide):剛剝下的動物皮,未經鞣製,柔軟且含水量高。但乾燥後會變硬,且即使經過機械加工仍無法變柔軟,主要用於鼓皮、皮繩、傳統手工藝品等。
熟革(Finished Leather):生皮經過鞣製處理後,轉化為穩定且具延展性的皮革,適用於各類皮件製作。
一張完整的生皮對應動物的身體部位,主要由以下區域組成:
頭頸部(Head & Shoulder):纖維緊密,但較為粗糙,延展性較低。
腰背部(Butt):最優質的部分,纖維結構緻密,耐用且韌性強,通常用於高端皮革製品。
股腹部(Belly):較鬆軟,延展性佳,但纖維結構較鬆散,適用於軟質皮革製品。
四肢(Shank):纖維結構較不均勻,通常用於小型皮件或裝飾品。
尾部(Tail):皮質較硬且較薄,通常不作為主要皮革材料使用。
此外,生皮主要由兩個層次構成:
表皮層(Epidermis Layer) – 外部保護層,通常在製革過程中被去除。
真皮層(Corium Cutis) – 主要的皮革層,含有膠原纖維,影響皮革的柔軟度與耐用性。
透過深入瞭解皮革的來源與基本結構,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皮革材質,進一步提升皮革製品的品質與使用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