製作優質皮革製品的關鍵在於深入瞭解皮革的特性。皮革的品質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來源動物的品種、年齡、性別、飼養環境、體型、皮質、毛質、生長狀態,以及氣候、屠宰與剝製方式、保存方法和運輸條件等。這些因素決定了原皮的品質,進而影響最終的製成革。
皮革的性能和用途受到鞣製方式的影響,不同的鞣製技術賦予皮革獨特的物理與化學特性:
生革(Rawhide):將生皮颳去殘存的軟組織,浸泡在石灰水中,再撐開晾乾。其質地堅硬且脆,主要應用於不需彎曲的部件,如鼓皮、傳統皮繩等。
植物鞣革(Vegetable-Tanned Leather):使用富含鞣酸的植物提取物進行鞣製,皮革質地較為柔軟,通常呈棕色。此類皮革隨時間會產生自然色變,但不耐水,遇水後易縮水並變硬。廣泛應用於高級皮件、馬具、錢包與書籍裝訂。
礬鞣革(Alum-Tanned Leather):以明礬(鋁鹽)、膠合劑及蛋白質(如蛋黃、麵粉)進行鞣製,柔軟度低於植物鞣革,且遇水後易分解,因此不適合潮濕環境。
熟革(Boiled Leather):植物鞣革經過熱水或熱蠟處理,使其變硬並提高耐用性,傳統上用於製作盔甲、刀鞘及書籍封面。
鉻鞣革(Chrome-Tanned Leather):1858年發明,採用硫酸鉻及其他鉻鹽進行鞣製,皮革質地比植物鞣革更柔軟,且耐水、耐磨、不易褪色,適用於鞋類、傢俱與服裝皮革。
腦鞣革(Brain-Tanned Leather):使用動物腦組織中的脂肪進行鞣製,極為柔軟且具良好的耐水性,傳統上多用於手套與服裝皮革。
經過鞣製後的皮革可以透過上油處理(如貂油、蜂蠟等)增加柔軟度與耐水性,並且在日常使用中定期保養以延長使用壽命。
皮革的表面處理與觸感特性
根據皮革的加工方式與表面處理,皮革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全粒面皮革(Full-Grain Leather):保留完整的天然皮紋,未經打磨或修飾。此類皮革品質最佳,透氣性高、耐久性強,廣泛應用於高端皮件與傢俱。
修正粒面皮革(Corrected-Grain Leather):經過打磨處理的皮革,去除表面瑕疵後通常會塗漆或壓花,以模仿天然皮紋。雖然視覺上更均勻,但耐久性與透氣性較全粒麪皮革低。
起毛皮革(Suede,翻毛皮):從皮革內層剖開形成毛絨表面,質地柔軟但較脆弱。由於厚度僅為修正粒麪皮革的一半以下,因此較不結實,有時會經過塗膠處理來模仿全粒麪皮革的質感。
漆皮(Patent Leather):表面經過高光塗層處理(傳統為漆料,現多為塑料塗層),呈現光滑閃亮的效果,適用於時尚鞋類與配件。
不同動物皮革的特性
皮革的質地與耐用性取決於來源動物的皮質結構,不同動物皮革各具獨特特性:
牛皮(Hide):
● 水牛皮:毛孔較粗且稀疏,皮質較厚重,耐磨度高,常用於重型皮件如馬鞍、工業用品。
● 黃牛皮:毛孔較水牛皮細且緊密,皮質堅韌而富有彈性,是最常見的皮革原料,應用於鞋類、皮包、皮衣等。
羊皮(Sheepskin):毛孔細小且密集,具有絲滑的手感與良好的延展性。綿羊皮質地柔軟,適合製作服裝,而山羊皮則較緊實,耐用性更高,常用於高級手套與錢包。
豬皮(Pigskin):毛孔以3~5根成一小撮排列,易於辨識。豬皮耐磨且透氣,廣泛用於鞋內襯、服飾襯裡。南美野豬皮因獨特的膠原纖維結構,特別柔軟,適用於高級服飾與手套革。
異種動物皮革(Exotic Leathers):
● 鴕鳥皮:具有獨特的顆粒狀毛囊,質地柔韌且透氣性極佳,是奢華皮件的熱門選擇。
● 鱷魚皮、短吻鱷皮:皮革紋路獨特,具有極高的強度與耐用性,多用於高級手袋與皮鞋。
● 蜥蜴皮、蛇皮:紋理細膩,觸感特殊,適用於精品皮革製品。
● 魚皮(Sharkskin、Eel Skin、Cod Skin等):膠原纖維排列緊密,耐磨性高,部分種類具有防水特性。
● 毛皮(Fox Fur、Wolf Fur、Rabbit Fur等):保留動物毛髮,主要用於冬季服飾與時尚配件。
部分動物皮革因其纖維結構與生長特性,無法製成二層皮,通常僅加工為全粒面皮革或特種皮革。